家乡的味道: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你最喜欢哪一泡?

发表时间: 2022-12-15 22:05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多年以前,周杰伦以一首《爷爷泡的茶》写出了中国人对茶的深厚感情。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由此形成的相关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也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茶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出这么多不同口味的茶叶品类?植物学家史军博士带我们来了解中国茶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 史军

| 张洋


世界茶叶的源头


400多年前,欧洲人刚刚接触中国茶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中国为什么会有不同种类的茶叶?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因为红茶和绿茶不仅外观形态差别很大,口味也是各有千秋,红茶花香甜蜜,绿茶清爽宜人。所以现代植物分类学之父卡尔·冯·林奈在1762年的《植物种志》中把茶树分为绿茶种和红茶种。四十多年之后,欧洲人才确定所有的茶叶都来自于一种植物——茶树。

虽然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源头,但见过茶树真身的朋友可能还没有见过山茶花的人多。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古茶山山脊上,还矗立着树龄超过1300年的古茶树。这里的茶园和人们印象中的江南茶园完全不同,更像是一个小植物园。有些古茶树王者的身高更是超过10米,让人有种错觉:这些茶树是被遗忘的时间太长了,才会长成这个样子。


古老又高大的乔木型茶树。图/史军


其实,高大的乔木才是茶树祖先的形态,只是在后来人类的栽培驯化过程中,为了便于采摘和管理,逐渐筛选出那些低矮的品种。乔木型茶树演化成灌木型茶树,也就省去了爬树的环节。那么,古茶树的滋味究竟如何呢?

带着这种好奇,在征得管理人员同意之后,摘下一片古茶树的叶子,放在嘴里细细咀嚼。浓重的青草味道加上让舌头很不爽的苦涩味,让我们对这种植物充满了本能的抗拒。我甚至怀疑,当年第一位爱上茶叶并且向周围人推广茶叶的人,舌头大概不是很灵光。


为什么茶叶会产生特殊风味


在中国制茶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推动力:一是要对抗青草味,二是要降低苦涩味。这两项指标的高低是衡量一种茶好坏的基本标准。

唐朝开始有了蒸青的技术,把新鲜的茶叶采集回来,接着把它们蒸熟,通过压榨去掉里面的苦涩汁水,最后压成饼进行干燥。这样一来,虽然茶多酚被大量去除,减轻青草味,但影响了茶叶本来的味道,其中宝贵的糖类物质、氨基酸和咖啡因也随着加工丢失了。



到了宋朝,制茶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蒸青团茶变成蒸青散茶,蒸熟的茶叶不再被茶工揉和压,而是直接烘干,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的本味。

不管是蒸青团茶,还是蒸青散茶,都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茶的青草味和苦涩味。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来自其中的叶醇和叶醛。这是绝大多数植物绿叶都含有的化学物质,是植物为了保护自身绿叶免遭昆虫侵袭而携带的重要“化学武器”。刚刚修剪过的草地释放出浓浓的青草味,就是因为这些挥发性化学物质冲进了我们的鼻子。它们不但可以抵御一些食草动物,还可以吸引食草动物的天敌,相当于植物的求救信号。

此外,决定茶叶苦涩味的茶多酚也会让那些食草动物望而却步。与茶多酚类似的存在还有咖啡因(茶碱)。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有苦味,还能让动物长记性。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柑橘花蜜中的咖啡因会显著提高蜜蜂的学习能力。对于叶片来说,自然是希望动物们绕着走了。然而,以赶走疲倦的咖啡因正是人类喝茶的关键。


因为一口铁锅

尽管蒸青散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结果仍然不够理想。因为在蒸的过程中,很多具有芳香风味的化学物质也一并丢失了。

绿茶之所以能在宋元时期出现,很重要的原因是铁锅炒制技术的出现。作为烹饪器具的材料而言,铁无疑是最合适的,原因有三:第一,铁的热传导效率够高,铁锅煮东西和砂锅煮东西高下立见;第二,铁的安全性有保障,即便生锈也没有问题,而生锈的铜制品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最关键的是铁的产量够大,虽然银器热传导效率更高,安全性也是杠杠的,但是这东西太贵,显然普及不了。


唐朝之前,冶铁技术始终是限制铁器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铁制工具和兵器都已经普及,但基本都是“好铁用在刀刃”上。到了唐朝,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有多余的铁可以作为厨具。

到了宋朝,植物油脂的加工技术进一步发展。而气候寒冷之时,燃料供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极大促进了炒这种工艺的发展。于是,炒菜从宋朝开始成为中国人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铁锅和炒菜技术都已经日臻完善,自然为制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明朝出现了炒茶的方法。这不仅保留了茶叶的香气,还改变了茶叶的饮用方法。于是绿茶开始登上我们的餐桌,并且为我们今天熟知的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发酵或不发酵,这是一个问题


将采摘好的茶叶快速杀青,阻止茶叶内部的酶继续发挥作用,保证茶叶的色泽和风味,而在炒制和烘干的过程中,因为糖类和氨基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又形成新的风味物质。这就是绿茶的特点。

顺便说一下,大家经常说的普洱生茶实际是一种绿茶。新鲜采摘的茶叶稍加萎凋,就进行炒青加工,再揉捻,只是在干燥时不使用烘干设备和炒干设备。在炒青绿茶出现之后,后续的干燥过程都是依靠烘烤和烤制。



在原叶绿茶发展起来之后,黄茶和黑茶自然就出现了。黄茶最初产生,很可能是因为鲜茶叶杀青之后没有及时揉捻,堆积的时间过长,所以才变成黄色。与此同时,炒青的温度太低也可能导致杀青不完全,那些残存的酶类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而产生了黄茶特殊的风味。

至于黑茶更是一个大生产的结果。因为最初用于黑茶生产的原料本来就是老茶树叶子,加工量大,火温又不高,所以在杀青结束的时候,叶子已经变成深褐绿色,揉捻、堆渥又加深了茶的颜色。这样看来,黑茶更像是一个大量供给茶叶的简版解决方案。


红茶来了


红茶至少在1560年之前就出现了。据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记载,1556年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科鲁兹在他写的书中就有关于红茶的描述:“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开始喝红茶。



与绿茶的制作原则完全相反,制作红茶时,需要让茶叶进行完全发酵。当然这种发酵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臭豆腐那种充满霉菌的发酵过程,也不是酿酒那样的发酵过程,而是依靠茶叶自身的变化过程。在简单的日晒凋之后,经过揉捻,让茶叶的细胞尽可能释放出里面的各种酶,将茶多酚转化为茶红素和茶黄素以及各种风味物质;再经过晒干或者烘干,红茶就产生了完全不同于绿茶的感觉。

至于说以乌龙茶为代表的青茶,则是在加工工艺上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手法,既不像绿茶那样直接杀青、完全不让茶叶发酵,也不像红茶那样让茶叶完全发酵,结果就产生了独特的风味。


让喝茶更适合生活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品种也是琳琅满目,六大茶品口味不同,香气各异。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好事是我们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口味,坏事是入门很难,面对无数的茶品,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

如今,年轻人不喝茶成为困扰茶叶生产商的大问题。原因之一是他们已经对以茶艺为代表的传统茶叶失去了兴趣。有人或许会问:如果年轻人不喝茶,那些奶茶品牌为何成功了?因为它们恰恰让人们免去自己冲泡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在任何一个地点喝到的同一款茶饮都是一个味道,明天如此,明年也是如此。这样的茶才是真正适合生活的饮料,自然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没有标准化的茶叶产品,广东英德产的红茶就是其中的代表,一度成为英国皇室的饮用茶叶。从1955年开始,英德引进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开始制作英德红茶。经过几十年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德红茶,与滇红和祁红相映成趣。1986年年底,农业部等五部委批准英德建立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英德红茶为国家外汇创收取得显著成绩。

相较于绿茶,红茶的口味更容易均一化和标准化,花果香气充足,少有苦涩味,更容易吸引普通公众。不需要特别精致的冲泡方法也是特殊的要素。在现代饮料体系之中,红茶无疑比绿茶更有优势。应用机械加工,制定加工标准,推进产业的发展升级,深耕红茶的生产,精研标准口味,对茶叶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不追求高大上的昂贵茶叶,只是做好让大家都喝着舒爽痛快的口粮茶,这也是一条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茶叶之路。

在现代消费的语境之下,年轻消费者更愿意相信那些品质如一、口味稳定的产品,而这恰恰与中国传统制茶业以年份、产地还有制茶师傅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个性风味相左。对于茶行业从业者来说,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茶究竟是一种小众群体喜欢的娱乐休闲产品,还是一种大众普遍喜欢的饮料。不管怎样,未来中国茶的口味必然会有创新,对此我深信不疑。



···················


校对 | 予津
责编 |江梅娟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烹饪》杂志2019年9月、11月刊,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更多专题菜谱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鸡肉1 | 鸡肉2 | 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