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画石:真情与妙理的交融

发表时间: 2022-03-23 03:40

画面石是当今观赏石中发现数量可观、文化内涵深厚、最具自然美和艺术性的石品之一。因此,也是最受广大观赏石爱好者推崇和喜爱的最大类型的观赏石群种。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全国各地分布的画面石种类繁多,长江石、黄河石、大理石、三峡石、草花石、清江石、菊花石、雨花石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风格,千姿百态,演绎出画面石妙趣天成、少有雷同的独有魅力。

在群芳竞艳、芬芳郁香的石苑中,广西国画石自当是一朵独具风采的奇葩。它从发现、开采、销售、收藏再到开发,日益焕发出熠熠光彩。国画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面世。这种产于柳州及周边地区的山石,经切割、打磨、喷砂、抛光等加工方式来发掘其潜在观赏效果,呈现出色彩艳丽多姿、意境优美深远的画面图景,其中又以草花纹理最为常见,因此当时又被称为“草花石”。

也许是因为需要经过人为加工才能赏玩,又或是彼时玩石人对其它石种更为偏爱,国画石在面世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并未进入主流视野,只在部分石友玩家中少量收藏,或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岁月流转,随着作为柳州市场主力的水石资源的日益稀少,当人们以新时代的赏石理念,将目光重新投注多年来藏于深闺的国画石时,却恍然发觉它竟如此的精彩绚烂,瞬时间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今的国画石,经爱石人慧眼采制,以当代美学诠释演绎之后,已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赏玩形式,颠覆了人们对打磨石旧的认知。其天然色泽、纹理所呈现出的画面,或抽象、或具象,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实已突破“国画”的范畴。

其中既有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卷,也有趣味盎然的小景百态;既有清雅素淡的古韵悠扬,也有热烈鲜明的现代风范。它们不仅包罗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种种技法,亦涵盖了近现代绘画中对线条、色彩与构图的运用。似此融中西古今画风于一炉,在当今图案石中可以说绝无仅有。

那么,对于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文化内涵的国画石应该如何赏玩?怎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出它的价值内涵?简单地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以情观石、以理观石、以心观石。

广西国画石夺天工之造化,呈万象之风情,从中既可饱览大千景致,又可品味怡情雅趣,既可领略盛世华章,又可独酌人文情怀。

它的精髓就是不但把万事万物的形神传达给观者,更重要的是藏者通过立意、命名,将奇石主体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传递给他人,最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谓之“以情观石”。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我们在欣赏国画石之时,不免会“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情感去感受石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山一水,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欣赏画面石的那一刻,首先需要观者自身具有真挚的情感、饱满的热情以及浓厚的兴趣,而不仅仅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

国画石之美在于“野趣”,色块与线条自由交错,游走于真实与幻想之间,正所谓:百人有百感,我们欣赏它时,不应受“合理”的束缚,而是根据石体画面的构图风格特点,灵活地采用上下观、表里观、面面观、前后观、动静观、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无所不观等方法。这些观察的方法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既定的视点与视线。

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处理、以白当黑、散点透视、意象造型等表现手法一样,国画石的特有变化,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具象,给观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有限空间和形象蕴涵了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能够一石观大千,从有限窥视无限,于咫尺间体味百里之势,然后综合从画面中所看到的事物、景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观赏画面石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以理观石则是国画石另一观察事物的法则,理就是观者在深入观察画面中,分析总结出的现实生活的基本客观规律,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求观者在观察对象时不被一些个别的、局部的、凌乱的、松散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抓住画面石基本的、普遍的、稳定的、本质的元素。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绘画特点来作分析,其特点是画常理之常形(本质)兼及变则。石体是常理之常形,而石体的色彩、明暗是常变之变则,是虚象;是由于光线的照射所引起的。一个石体因光线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明暗。

石体表面是由面构成的,用点、线表现石体轮廓之常形,因此画面石中的点、线是理性的,用点、线的眼光观察事物就是以理观景。它最能抓住事物形色的常理和本质特征,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抓住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和常理,了解事物的偶然性变化,那国画石中所蕴藏的大千世界无论如何千姿百态都能归纳出它的本质和常理,就能正确表现事物特征的本质。

因此国画石就如同中国画一般,能“不似之似为真似”,虽变形而真实,能以“墨”代色,能计白当黑,计黑当白,能以少胜多,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所以学习鉴赏国画石,不但要用眼看,更要用心想。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意识事物的常理,了解事物的常形,便可左右逢源,不受时空的限制来“搜尽奇峰打草稿”。

国画石第三个观察原则是以心观石。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无须我们事无巨细的观察,应该是与之有关的就看,无关的就不看,注意力所到之处便看,注意力未到之处便不看,这也是人们普遍的观察习惯。中国画家就是以“见心之所见”来观察事物的,加上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和取舍,物象主体力求清楚明确突出,而其他东西及背景可以尽量减少、舍弃,甚至空白。我们在欣赏国画石的画面时,其实也可将此法借鉴和移用,如此得到的印象才更清晰、深刻、突出,否则,就会模糊、杂乱。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客观事物观察熟悉后,再经过自身主观的概括、分析、提炼形成意象,然后加工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以心观景,以心思物,应物象形的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有一定赏玩资质的玩家会摒弃国画石中那些机械地“抄袭”自然的品类,认为“太象则失真”“太象则匠”,还需在不求似中得似,方显出神韵。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只要两三枝其它可以视而不见,这种对事物进行提炼概括的典型方法,传统画论谓之“以一当十,遗貌取神”,可以即实寓虚,以少胜多,会使观者抚石莞尔,有会于心。我们欣赏国画石,无需刻意追求象形仿真,拘泥于一人一物、或一法一式,而是应该以心观石方可获得充分的思想自由,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回。

赏石有趣,趣在发现的惊喜,悟透的豁然开朗,只要用情、用理、用心去品读、赏玩妙趣无穷的国画石,你便能够从中发现更多难以捕捉的“闪光”美!